1939年9月14日,也就是82年前的今天,第一次长沙会战(史称长沙保卫战)打响。在随后的5年时间内,国民党军与日军在长沙地区先后展开4次激烈交锋,前三次成功击退日军;第四次却功败垂成。

据官方统计,在长沙保卫战中,国民党军投入兵力超百万,日军同样是集结了近70万的重兵,在长沙周边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5年间,双方的伤亡人数,加起来达到了惊人的256000人之多……

抗日战争中的长沙,战略地位为何如此重要?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此前坚守了5年的国军,为何在数天之内溃败?

1.

先来看看这张抗战期间的时局图,当时的华东沿海基本都已经沦陷,日军向西内陆纵深腹地推进,已经攻占南昌和武汉。在陪都重庆的身前,长沙已成为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道屏障。

而且,中国自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鱼米之乡湖南丰足的物产资源使其成为国民政府粮食、兵员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当时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就设于省会长沙,中日军队在湘北新墙河一线隔河对峙,国军兵锋直指日军所占领的武汉。

所以,无论从军事形势,还是从经济地位上看,当时的长沙,都已经成为抗日战场上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之地。日军更是决心要发起长沙会战,打开进攻西南大后方的门户,瓦解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同时将湖南变成日军的资源供给地,以战养战。

2.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当时,长沙一带的国民军队由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计6个集团军18个军49个师,总兵力24万人。而日本则集结6个师团10万兵力,从湘北、鄂南、赣北三个方向直扑长沙。

从9月中旬开始,双方短兵相接,中国军队凭借有利地势且战且退,并给予日军以重创。到10月上旬时,两军在长沙城郊外展开激战。

当时,日军少量部队突过了捞刀河,但前面至少有5个军以上的中国军队在等着,日军随时有被再次重创的危险。而由于赣北的第一〇六师团仍被包围在江西甘坊,冈村宁次不得不命令在长寿街汇合的奈良支队和第三十三师团掉头向东攻击,把第一〇六师团接应出来。在此情势下,接近长沙城的第六师团和上村支队,除了赶快后撤之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得知日军撤退的消息后,薛岳下令反攻,趁机收复失地。至1939年10月13日,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此役,中国军队付出死伤3万余人的代价,共毙俘日军2万余人,炸毁日军飞机20余架,粉碎了日军消灭第9战区主力的企图。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如此大的伤亡,在抗战初期也是很罕见的。

第一次长沙保卫战能取得胜利,主要还是日军过于轻敌所致,10万军队兵分三路,就想在纵深400多公里的广阔战场上围歼24万中国军队,实在有点托大。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长沙民众的力量。在会战开始前,长沙民众就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和中国军队相配合,把新墙河至捞刀河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全部破坏,从而使得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无从施展,不仅战斗力大为减弱,甚至连后勤也不能完全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冈村宁次只好作罢,撤兵反转回驻地,第一次长沙会战就此结束,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3.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为加强对苏战争准备和南进太平洋,企图早日结束中日战争。从8月中旬起,日军集结再度12万余兵力于岳阳、临湘地区,准备再次进攻长沙。

1941年9月17日,侵华日军新任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向日军大本营递交了一份“长沙作战”的计划,并很快得到了批准。

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响后,阿南惟几为了掩护其主力向新墙河以北集中并隐蔽展开、占领较大的渡河地带,于是就命令在岳阳地区担任守备的第6师团对大云山先进行一番扫荡,以便解除这一侧后威胁。大云山地区的战斗打响后,守军虽奋力抵抗,但终因日军兵力、火力均处于优势,在堵击无效的情况下,只好弃守大云山,而第六师团也在完成任务后,将主力部队全部撤回驻地,只留下少量日军驻守。

大云山失守的消息传到第九战区司令部后,薛岳立即命令部队出击,收复大云山,而日军也派出了几个支队奔赴战场,和国军展开激烈交锋。

就在这时,第九战区突然发现日军已有4个师团以上的兵力集结于湘北,这才意识到日军其实真正的目的是长沙城,随后,薛岳立刻电令第27集团军马上向新墙河以南转移回防长沙,结束大云山战斗。而也正在此时,阿南惟几突然下令日军强攻新墙河,原先本应驻守在这的主力部队由于还未从大云山地区撤出,新墙河的防御只能暂时依靠少量部队拼死抵御。随着战役的进行,双方的援兵也先后赶到,但奈何日军的攻势太过于猛烈,第九战区预定在汨罗江两岸与日军展开决战、击败日军主力的企图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在此处负责守备的各军被日军逐个击破,损失惨重。

前线阵地失守后,薛岳电令第79军务必守住捞刀河南北地区,保卫长沙外围,随后又立即向附近战区请求援兵,但由于情报的泄密,援军在赶来途中,遭遇日军阻击,捞刀河地区也被日军攻陷。

薛岳原来就没有估计到日军会攻入长沙,所以未在长沙近郊和市区进行防御作战的准备,因此当日军突过捞刀河后,长沙无兵可守,而分别从第六、第七战区赶来增援的第79军、暂编第2军也只有一个师和一个旅成功到达长沙城,其主力都还在开进途中。

日军攻进长沙后,守军立刻与其展开了巷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日军涌入城内,守卫长沙的国军部队伤亡惨重,只得步步为营,与日军周旋。

长沙即将沦陷的消息传出后,蒋介石立刻下令第3、第5、第6战区策应长沙作战的部队,纷纷向各地日军展开猛烈进攻,特别是陈诚所统领的第六战区,在进攻宜昌时,不仅歼敌7000余人,还打得孤守宜昌的日军连连向第11军求救。

面对这种情况,阿南惟几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长沙的战略位置远不如宜昌,如果为了一个已成焦土的长沙,从而放弃宜昌的话,这个买卖铁定是不划算的,最终,阿南惟几被迫放弃了这个攻占长沙的机会,下令全军反转,驰援宜昌。就这样,第二次长沙会战虽以国军的胜利而告终,但如果不是其他战区“围魏救赵”,恐怕日军第11军早就在长沙城内开庆功宴了。

这一战,中方7万余人伤亡,日方2万余人伤亡。

4.

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还不到两个月,日军又发起了第三次对长沙的进攻。一方面是为了挽回上一次失败的颜面,另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刚刚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在东南亚的进攻。

不过这次日军攻势投入兵力只有7万人,明显少于前两次。中国军队认真总结了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投入30万大军,制定了逐次抵抗、诱敌深入、在预设战场四面合围的计划,也就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提出的“天炉战法”。薛岳因此一战成名。

1941年12月24日,日军强渡新墙河南犯,中国军队按预定计划,逐次抵抗逐步后撤。但日军进展很快,原来预定围歼日军的计划落空。1942年1月1日,日军主力逼近长沙,长沙守军第10军及第73军一部,顽强坚守,日军连攻三天都未能攻下。

这时,第九战区和其他战区调集后续部队陆续赶到,对长沙城下的日军形成了合围态势,日军发现态势不利,加上连日作战伤亡惨重,补给断绝,只好放弃进攻后撤。这次撤退遭到了第九战区部队的围追堵截,加上正逢天雨泥泞,道路难行,原来计划4天撤回却整整走了9天,狼狈不堪损失惨重,伤亡5万余人。至1月16日,日军才撤回新墙河以北恢复原态势。国军此战也伤亡3万余人。

作为天炉战法的发明人,薛岳本人对天炉战法的解释是:“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必要之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阵地使用优越之兵力,实行反击及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盖为后退决战方法,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致胜新方略,如炉溶铁,如火炼丹,故名”。

简单的说,天炉战法就是先在作战地点布成网状据点,对敌军施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不断消耗敌方兵力,直到最后将敌人引入到最终决战区,再以包围之势狠狠歼灭。其作战思路有点类似于现在玩的塔防类游戏,在沿途布好埋伏点一路攻击,并在决战区埋伏重兵将敌军一举歼灭。

这种打法其实算不上是薛岳首创,只是他冠上了天炉这个名字,加上取得对日大胜,所以也就有了薛岳发明的错觉。

5.

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之后,除了1943年11月常德会战外,整个湖南地区的战事基本上平静了两年多,直到1944年3月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

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已经节节败退。从东南亚到本土的海上交通线已经被美军切断,为了保持东南亚到本土的交通,日军大本营决心打通从越南经中国、朝鲜到本土的大陆交通线,来替代海上交通线。这条大陆交通线中,中国的河南、湖南和广西等地段还在中国军队控制下,所以日军这次作战的目标就是占领这些在中国军队控制下的交通线。

这对于日本来说,是关乎整个国家命运的大事,所以整个“一号作战”计划投入的作战部队高达50万,不仅在中国战场甚至在整个二战期间都是日军规模最大的地面作战。其中用于湖南广西战场的就有36万人,在湖南地区的作战重点就是长沙和衡阳。而且日军对此次作战极为重视,连一贯轻视的后勤保障都进行了精心准备。

和日军的高度重视正好相反,第九战区从司令长官薛岳开始,从上到下都沉浸在三次保卫战胜利的喜悦和骄傲当中,认为日军连遭3次失败,已经不敢再进犯长沙,一派盲目乐观和轻敌。甚至在4月河南地区作战已经全面展开后,依然对即将开始的大战不作丝毫准备,对最高统帅部几次电令加强备战也都置若罔闻。

5月26日,日军兵分三路开始进犯。第九战区调集47个师约30万人,按照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的策略,边打边退,逐步消耗日军,撤至纵深有利地区再行决战。但这次日军早有防范,集中主力于两翼,保障中路部队突进。由于这次日军兵力雄厚,而且准备充分,因此第九战区老一套的战法这回显然不灵了,到6月9日已经逼近长沙外围,6月16日开始进攻长沙。此时薛岳已率领战区司令部的大部分人员撤往耒阳,在长沙留下战区参谋长赵子立。

但是赵子立不是薛岳的亲信,所以他只负责联络,不要说指挥权了,就连建议权都没有。守备长沙的第4军军长张德能是薛岳的嫡系,根本不把赵子立放在眼里,对赵提出以重兵坚守制高点岳麓山的建议自然根本不当回事,仍然按照岳的指示将主力集中在市区。

结果日军首先就攻占岳麓山,随后在这个制高点上架起大炮猛轰市区。在日军猛烈炮火下,中国军队的阵地相继被突破。18日,长沙守军第4军只能弃城突围,日军于19日攻陷长沙。此战双方伤亡人数相当,中方1.7万余人伤亡,日方1.9万余人伤亡。

这一次长沙保卫战从进攻市区开始到最后被攻陷,只有短短4天时间。曾经苦苦坚持了5年的抗战名城长沙以这样的方式陷落,实在令人扼腕痛惜。主要原因就是薛岳以代表的第九战区被之前的三次胜利冲昏了头脑,思想上轻敌,战术上固步自封,照搬老一套,在长沙的具体布防上严重失当,这才导致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功败垂成。

香山后记

一寸山河一寸血,长沙会战持续5年,双方伤亡人数达到了256000余人。用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来形容毫不为过。很难想象,就在如今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80多年前是战火纷飞、炮声隆隆的区域,一如当今的阿富汗和巴以冲突地带。

当年的血战,如今依然留存有清晰的印记。除了岳麓山上的长沙会战炮台和纪念碑,在长沙县福临镇的影珠山,就有抗战遗址公园。山上有7公里多的战壕,有抗战指挥所、碉堡,还有阵亡烈士墓,专家说,这里和岳麓山是长沙会战遗址中整体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地方。

纪念战争,是为了凸显和平的珍贵。回想深处那个战乱年代的人们,岁月静好就真不是一句装逼的套话。只是让所有长沙人至今仍无法释怀的是,长沙保卫战爆发之前的文夕大火,烧掉了老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90%的有形遗产,毁城之伤永远无法愈合。大火最终导致长沙30000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这让长沙成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并列)。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先是一把大火烧掉,不到一年后,却坚守5年,用十余万国军将士的血肉之躯来保卫这座焦土之城。国民党的这波操作够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