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有品牌,国内有特色,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商学院

应用经济研究中心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师详情
李红|应用经济研究中心/ 博士研究生/博士 教授|电子邮箱:luke6803@126.com|
教师简介:学术兼职: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 广西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Dr. Luke LI Hong is a professor in economics, PhD supervisor of regional economics, and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partment in the Institute of China-ASEAN Research of Guangxi University.

He joined Guangxi University in August 1996 as a researcher on China-ASEAN regional economy cooperation after working 5 years in the Machinery Industry Department of Guangxi Government. He obtained a BEc, majoring in statistics from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in 1991, a postgraduate diploma in Applied Mathematics from Guangxi University in 1999, and a PhD degree in Management,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07. From 2007 to 2009, he worked 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in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Currently, he teaches bilingual courses such as Regional Economics, Econometr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World Economy / Global Business, and Trade in Culture for 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Dr. LI has published 3 books and more than 60 academic articles on international region integration and cross-border spatial economy issues in Singapore, Malaysia, Vietnam, Hong Kong, Macao and mainland China.

Dr. LI 现任经济学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他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统计专业、广西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及澳门大学区域经济合作方向博士后。1996年从事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之前,他在广西机械工业厅任综合统计,此后在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理学院技术经济系、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www.28365-365.com国际经济贸易系及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从事教研各三几年,师从简金宝教授、黄枝连(NG Kee Lian)教授、袁少芬教授、杨允中(Ieong Wan Chong)教授等前辈研习应用数学、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民族文化及区域经济学;择艰难,兼文算,敬信笃,一路蒙福。自1984年科技小论文获省级奖之后,他一直致力于以文字服事社会。至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港澳及内地期刊发表“边境区域经济一体化”系列论文等60余篇、专著3部,开设《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文化贸易/Trade in Culture》、《世界经济/Global Business》等双语课程  

 

#主讲课程#
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统计学    
#主要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与地缘经济/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Spatial and Geo-Economy; 文化与国际商务/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主持(或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2012年至今,〇《双向开放对边疆经济地理的作用机制研究》(41763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持在研);〇《文化外交网络在地缘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研究:知识关联视角》(415610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持在研);〇《面向东盟的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与多层级核心-边缘产业合作》(粤桂黔高铁经济研究院项目,主持在研);〇《自由贸易与跨境通道对地缘经济区的重塑——基于C-P模型的实证研究》(411610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持结题);〇中德“创新型物流管理”国际研讨会(GZ 1103, 25-29/11/2014·不莱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基金]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资助项目);〇“对外贸易、物流与港口管理”国际研讨会(GZ 938, 8-10/10/2013·南宁, 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资助项目);〇《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战略中广西的作为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22]应急研究子课题);〇《文化创意产业跨境合作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 桂教人[2012]41号, 主持);〇广西大学“211”四期学科群软科学研究项目《知识关联视角下跨境文化合作与传承创新研究》(211QYWH13Z10, 主持);〇《CAFTA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中国应对策略研究》(13GBJ03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参与)

●2010-2012年,〇《基于C-P模型的多中心跨境合作机理研究——以北部湾及粤港澳湾区为例》(10YJA790089,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主持完成);〇《东亚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核心型跨境合作:北部湾与粤港澳区对比研究》(201012MS008,广西教育厅规划项目,主持完成)

●2008-2010年,〇《边境区位价值形成演化机理及其开发利用模式研究——以中国与东盟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带为例》(70763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第一参加人参与完成);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边境效应》(X081010, 广西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主持完成)

●2007-2009年,〇澳门大学博士后研究项目《大珠三角跨境合作研究》;〇《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越边境贸易研究》(07BGJ01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完成);〇《边境经济——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切入点》(澳门学者同盟,2008年,澳门基金会资助;获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3-2007年,〇澳门基金会《澳门跨境经贸服务平台发展研究》;〇《中越边境贸易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合著,获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取得的主要成果#
1 李红. 边境经济——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切入点[M]. 澳门学者同盟, 2008. 〖获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 袁少芬, 李红等. 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M]. 民族出版社, 2004. 〖获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 范宏贵等合著. 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 民族出版社,2006. 〖获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 李红.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非经济分析[J]. 当代亚太, 1998(10):22-26.
5 李红. 新时期促进海峡两岸投资模式升级的对策思考[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0(6):74-79.
6 李红. 促进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与边贸良性互动的对策思考(“纪念中越建交50周年暨区域合作国际研讨会”论文)[J]. 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2):36-41.
7 李红, 康鹏. 新机遇来自两大战略行动——论西部开放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N]. 人民日报, 2002-5-31:3(国际专论)
8 李红. 200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分析(年度报告之一)[J]. 东南亚纵横, 2003(4):43-45.
9 李红, 康鹏. 中国与东盟战略协同的理论、现实与前景[J]. 东南亚纵横, 2003(7):9-11.
10 Ly Hong. Mau dich Trung Quoc - ASEAN tang truong manh me[J]. Nghien Cuu Trung Quoc,2003(5):35-39.
11 李红. 2003-2004年中国东盟贸易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之二)[J]. 东南亚纵横, 2004(3):46-48; [A]. 2003-2004年东南亚发展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97-104.
12 李红, 石峡. 从美日与东南亚贸易现状看中国东盟区域合作[J]. 澳门理工学报[J], 2004(4):36-39.【人大复印资料《海外贸易》2005(1)全文转载】
13 李红. 2004-2005年中国东盟贸易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之三)[J]. 东南亚纵横, 2005(3):41-45.
14 李红.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越边境区位优势再造[J]. 世界地理研究, 2005(2):14-19.
15 李红. 2005-2006年中国东盟贸易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之四)[J]. 东南亚纵横, 2006(3):1-3.
16 李红. 边境经贸平台发展中的问题[A]. 剖析东亚经济, 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06:90-104.
17 李红. 边境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点[J]. 澳门经济, 21:58-63.
18 李红. 从朝贡贸易网到自由贸易网: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合作及对澳门的影响[A].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澳门大学, 2006:264-281.
19 李红. 跨境增长三角宽度与强度之矛盾[A].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澳门定位调整, 澳门大学, 2006:107-119.
20 李红. 边境区、产业带、自贸网: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三级发展系统[J]. 亚太经济, 2006(2):41-44.
21 李红. 2006-2007年中国—东盟贸易走势分析预测(年度报告之五)[J]. 东南亚纵横, 2007(3):21-24.
22 李红. 边境工业化:中越“两廊一圈”的困境与出路[J]. 创新, 2007(2):15-20.
23 李红. 旧圈重建:沿海经济圈的递阶优化[A]. 新世纪的东亚经济合作, 香港:中国学术出版社, 2007:309-318.
24 李红. 2006-2007年中国—东盟区域贸易发展及对澳门的影响[J]. 澳门理工学报, 2007(2):32-39. 【人大复印资料《海外贸易》2008(4)全文转载】
25 李红. 2007年中国-东盟区域贸易数量分析(年度报告之六)[J]. 东南亚纵横, 2008(2):37-43.
26 李红. 嵌入新自由贸易网的微型经济:澳门的效应与作用[J]. 澳门研究, 46:71-83.
27 李红. 规模集聚、产业多元与战略财政——澳门在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 2009(夏):88-111.
28 李红. 澳珠跨境区域合作理论持续探索:横琴岛开发的例子[J]. 澳门:行政, 85:511-524(中文) / 669-688(葡文).
29 李红. 澳门产业横向多元化的探索:以澳珠跨境工业园为例[J]. 国际经贸探索, 2009(7):39-44.
30 李红. 跨境湾区开发的理论探索:以中越北部湾及粤港澳湾区为例[J]. 东南亚研究, 2009(5):54-59.
31 李红, 方冬莉. 2009-2010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之七)[J]. 东南亚纵横,2010(3):39-44.
32 李红. 跨境通勤:粤港澳紧密合作的新指标[J]. 世界经济研究, 2010(3):81-86.
33 李红. 中越边境共市贸易区发展策略研究[J]. 开放导报, 2010(4):37-40.
34 李红, 方冬莉. 人民币名义汇率对中国-东盟贸易的效应实证分析[J]. 亚太经济, 2010(6):62-65.
35 李红, 方冬莉. 2010-2011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之八)[J]. 东南亚纵横, 2011(3):3-8.
36 李红, 丁嵩, 朱明敏. 多中心跨境合作视角下粤港澳湾区研究综述[J]. 工业技术经济, 2011(8):3-9.
37 方冬莉, 李红. 开放条件下的边境口岸经济:一个文献综述[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12):163-167.
38 李红, 方冬莉. 中国—东盟自贸区边境效应实证分析——以滇桂对越进出口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11(3):27-33.
39 李红, 方冬莉. 中、日、韩、美与东盟贸易关联效应的实证分析[J]. 当代财经, 2011(12):94-101.【人大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2(4)全文转载】【《中国世界贸易组织年鉴(2012)》全文收录】〖获广西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0 李红. 历史名城文化贸易发展策略探析——以澳门为例[A]. 国际服务贸易评论, 2011(1):257-270.
41 李红, 李军, 方冬莉. 2011~2012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之九)[J]. 东南亚纵横, 2012(3):3-7; [R].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2012):275-285.
42 Hong LI, Dongli FANG. (2012) Correlation Effects of Regional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East Asia: An Empirical Analysi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EBM2012),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3457-3464.  
43 李红, 丁嵩, 刘光柱. 边缘省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分析——以广西为例[J]. 经济地理, 2012(7):30-36. 〖获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4 丁嵩, 李红*. 广东省人均收入增长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5):16-20,54.
45 丁嵩, 李红. 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分析——以广东为例[J]. 中国区域经济, 2012(3):10-19.
46 李红, 朱明敏, 彭慧丽. 文化外交与经济外交协调发展初探——以中国—东盟合作为例[J]. 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5):12-18.
47 李红, 刘光柱, 丁嵩. 共生模式下的区域多中心合作——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 城市问题, 2012(10):15-20.
48 李红等. 国际文化合作的经济分析——以中国—东盟区域为例[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获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9 方冬莉, 李红, 程超颖. 2012~2013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之十)[J]. 东南亚纵横, 2013(2):3-8.
50 李红, 彭慧丽.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 发展、特点及前瞻[J]. 东南亚研究, 2013(1):101-110.
51 张婷, 李红. 珠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3(7):62-66.
52 李红, 许露元. 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困境[J]. 经济纵横, 2013(9):20-23.
53 李红, 邹月媚, 彭慧丽. 国际文化经济学: 文化合作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J]. 浙江学刊, 2013(3):167-176.
54 李红. 中国—东盟关系[A]. 东南亚——历史 现状 前瞻,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112-134.
55 张婷, 李红*,丁嵩.多层级核心-边缘城市空间影响范围研究——以广东与广西为例[J], 经济地理, 2014(1):54-60.
56 丁嵩, 李红*. 国外高速铁路空间经济效应研究进展及启示[J]. 人文地理, 2014(1):9-14.
57 李红,覃巧玲,方冬莉. 互联互通中保税物流体系个案调查[J]. 经济纵横, 2014(3):71-74.
58 李红, 明月. 东盟的投资政策与环境[A]. 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182-191.
59 李红, 许露元.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发展路向与合作策略[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3):33-38.
60 李红, 聂艳明.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地缘经济区贸易网络的演进——以广西与澳门为例[J]. 亚太经济, 2015(2):116-120.
61 许露元, 李红. 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网络特征及机理——以珠三角及北部湾地区为例[J]. 城市问题, 2015(5):20-26.
62 许露元, 李红. 中越北部湾城市跨境作用及机理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10):67-71.
63 李红, 韦永贵, 徐全龙. 基于中国视角的地缘经济合作研究进展——以中国―东盟合作研究为例[J]. 热带地理, 2015, 35(5): 719-729.
64 李红, 方冬莉 等. 中国—东盟合作:从2.0走向3.0?[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65 李红, 张婷.边境省区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效应分析: 门槛、溢出与邻边[J]. 经济问题探索, 2016(2):97-105.
66 张婷, 李红. 21世纪初中国吸引亚洲国家和地区FDI的动力在哪?[J]. 亚太经济, 2016(2):107-114.
67 李红, 张婷. 空间溢出、跨境通道与贸易增长——以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为例[J]. 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6(4):58-64
68 李美莲, 李红. 2015~2016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J]. 东南亚纵横, 2016(2)
69 李红, 覃巧玲. 基于网络视角的东盟地缘中心性战略环境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6(2):34-51.
70 韦永贵, 李红.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及制度三维距离的检验[J]. 现代财经, 2016(10):103-113.
71 李红, 张珺, 欧晓静. 边境省区县域城镇化与人口迁移的时空演变及机制分析——以广西为例[J]. 热带地理, 2017(2):163-171.
72 张婷, 李红*. “三驾马车”对广西经济重心空间迁移的拉动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4):27-31.
73 李红. 北部湾城市群: 次湾区合作发展的探索[J]. 区域经济评论, 2017(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