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這是當初為某些無法在課堂上接受語言教學的學生編寫的講義。主要在引導情意教學,對其他的基本形音義並未著墨。有些學生無法接受語言的傳達,就像有些學生無法接受文字的傳達一樣。在編寫的過程中,我也在思索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文本是龍騰版高中課本第二冊第五課《漸》,作者是豐子愷。細明體的部分是我的引導,標楷體的部分是豐子愷的原文。

課前引導

各位同學還記得自己小時候是什麼樣子嗎?或是把時間拉近一點,記得你自己國中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嗎?和現在的你有什麼不一樣呢?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我們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同樣地,你現在的樣子,也不是突然變化的,時間的改變,緩慢得讓你察覺不到,讓你察覺到的時候,驚訝不已。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恆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於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 你是你,本質上似乎沒有改變,但是事實上幾乎天天在變。分分秒秒我們的細胞都在死亡與再生,思想都在改造與學習。你學會一樣新東西、一件新的技能、一個新的觀念……想想你自己的變化,給自己一個評價,現在的你比起過去,是好還是壞呢?好在哪裡?壞又在哪裡呢?你覺得好的,就真的好嗎? 假使人生的進行不像山陂而像風琴的鍵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變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離進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驚訝、感慨、悲傷、或痛感人生的無常,而不樂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漸」維持的。這在女人恐怕尤為必要﹕歌劇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將來火爐旁邊的老婆子,這句話,驟聽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認,實則現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漸漸」變成的。 這一段其實很容易理解。有一種疾病叫做早老症,或是早衰症。華人電影或是好萊塢的電影都曾經以此做為題材,這實在是太戲劇性了,悲慘得讓人無法正視它的存在,又忍不住要把它拿來拍成電影。這樣的人心智都還來不及成熟,但是身體卻很明顯地快速長成又老化,於是他有很成熟的外觀,卻有成年人沒有的單純。看起來好像很好,但事實上那樣的心智,並不足以支撐這樣的身體,不足以面對這樣的現實。這個時候,他身上所顯現的無常就令人悲嘆不已了。你呢?當你面對這樣的情景,你要怎麼面對?想得到嗎? 看看你週遭的同學吧!可能十年後你們開同學會的時候,這個男生已經開始掉頭髮,這個女孩已經開始變成大美女;再把時間向後推個二十年,某個男生可能已經完全禿頭,你所暗戀的夢中的某個女孩已經是三個小孩的媽。你能想像嗎?你不能想像的,到時候卻會發生得那麼理所當然。這就是「漸」的厲害!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漸」的助力。巨富紈褲子弟因屢次破產而「漸漸」蕩盡其家產,變為貧者;貧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變為奴隸,奴隸容易變為無賴,無賴與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兒……這樣的例,在小說中,在實際上,均多得很。因為其變衰是延長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漸漸」地達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麼強烈的刺激。故雖到了饑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貪戀著目前的生的歡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變了乞丐或偷兒,這人一定憤不欲生了。

我們剛剛說到的是自然的變化,即使你再怎麼努力,依然是要老的。但是有一種狀況就更可怕,那就是墮落!想想看,許多作奸犯科的壞蛋,其實小學的時候也可能是大家稱讚的對象,上了國中也還好,考了高中不太得意,上了大學就一團糟。放棄自己,是心裡一顆腐爛的種子,不一定當場就會發作,但是一次沒有關係、兩次沒有關係,終於什麼也都沒有關係了!從做一件小壞事耿耿於懷,到作一堆壞事也覺得理所當然,當你有一天發現自己在為自己做壞事找藉口的時候,你已經墮落得很深、很深了。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而那個時候,當我們了解了漸的可怕,往往都有很多來不及了。所以佛教說要「思擇」自己的心緒,基督教說要「警醒」自己的心靈深處,就是這個原因。

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於這法則。由萌芽的春「漸漸」變成綠蔭的夏,由凋零的秋「漸漸」變成枯寂的冬。我們雖已經歷數十寒暑,但在圍爐擁衾的冬夜仍是難於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間實在沒有顯著的痕跡可尋。晝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書,書頁上「漸漸」地黑起來,倘不斷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漸弱而漸漸加強),幾乎永遠可以認識書頁上的字跡,即不覺晝之已變為夜。黎明憑窗,不瞬目地注視東天,也不辨自夜向晝的推移的痕跡。兒女漸漸長大起來,在朝夕相見的父母全不覺得,難得見面的遠親就相見不相識了。往年除夕,我們曾在紅蠟燭底下守候水仙花的開放,真是痴態!倘水仙花果真當面開放給我們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則的破壞,宇宙的根本的搖動,世界人類的末日臨到了!

「漸」說的自然法則,就是時間的逐步推移,聽過「魚游沸鼎」嗎?有人說把活魚放在水裡,很慢很慢地逐步加熱,最後這隻魚會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被煮熟了。這個力量超越了我們的感官所能察覺的範圍,問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有什麼差別,你可能感覺不出來;問今天的你跟去年的你有什麼差別,你可能感覺也不太明顯;但是如果問今天的你跟國中一年級的你有什麼差別,我想你一定說得出來了,不論是外型身高,思考觀念,無不可以察覺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果你說要加速這一切變化好讓你可以察覺,那也是癡人說夢,至少在我所知的範圍內,並沒有這種可能。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為恆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農夫每天朝晨抱了犢而跳過一溝,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過溝回家。每日如此,未嘗間斷。過了一年,犢已漸大,漸重,差不多變成大牛,但農夫全不覺得,仍是抱了它跳溝。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這牛而跳溝了。造物的騙人,使人留連於其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就是用這個方法的。人們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溝,不准停止。自己誤以為是不變的,其實每日在增加其苦勞!

「漸」這個字是逐步逐步的變化,慢到幾乎感覺不出來,我們在講到這個觀念的時候,經常誤以為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一種抽象的虛妄的觀念,其實不然。作者豐子愷是佛教徒,他要告訴我們的,正是佛法中所說的「成、住、壞、空」的道理,一件事物既然誕生,有生就有死,有起就有滅。即使是太陽也有燃燒殆盡的時候,我們又怎能期待眼中所見的一切都能長久呢?真的能長久的,恐怕還是我們所以為抽象的精神吧!那些偉大的精神、壯美的情操,恐怕比我們能掌握的任何事物都要更加久遠。

我覺得時辰鐘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徵了。時辰鐘的針,平常一看總覺得是「不動」的;其實人造物中最常動的無過於時辰鐘的針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我」永遠不變,實則與時辰鐘的針一樣的無常!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我,我沒有變,還是留連著我的生,可憐受盡「漸」的欺騙!

說自己沒有變,很多人都會這麼說。但事實上豐子愷要告訴你這是謊言,不只是造物騙你,其實你自己也在騙自己,因為你希望自己永遠都活得好好的。其實活著的每一刻,你自己就分分秒秒地在變化著。「無常」這兩個字說得真好,真的沒有什麼是恆常存在世上的,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變化,實在很難講。

「漸」的本質是「時間」。時間我覺得比空間更為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的音樂比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因為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性質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為一般人對於時間的悟性,似乎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於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於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坐位於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後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所以我覺得百年的壽命,定得太長。象現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們搭船乘車的期間的壽命,也許在人類社會上可減少許多凶險殘慘的爭斗,而與火車中一樣的謙讓,和平,也未可知。

這邊要講到永恆的問題。如果在空間上,大家都知道要安排,但是在時間上就不見得。也許短的時間知道要安排,因為能看到盡頭,所以知道不用怎樣計較,「反正才一下子」。但是面對看不到盡頭的生命,我們卻不知道要捨去計較鬥爭的心,勾心鬥角,計較著像是什麼千秋萬代的大業,其實又有誰能活到千秋萬世?

壽命,這時間都是有侷限的,但是人因為不確定它結束的時間,就一直執著下去,豐子愷要告訴你的,就是這個可笑的事實。

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們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納須彌於芥子。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說﹕「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國詩人(Blake)也說﹕「一粒沙裡見世界,一朵花裡見天國;手掌裡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

人類的生命既然是有限的,能掌握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其實空間不也是有限的。如果這樣想,似乎是把自己關在囚牢之中。其實了解真相是掙脫的第一步,能夠了解到時間空間都有限制,便應該退一步不要過分計較,心寬無限廣,心念無限長,把自己的執著放下,會看見很多平常看不見的東西,很多平常無法體會的東西,在眼前對你微笑。

張貼者:

Unknown

上午10:04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 X分享至 Facebook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讀文學想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