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1920年代中国
苏联对北伐的态度
编辑
1920年代,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最大威胁始终是日本,因此从中国各路势力中寻找反日派系并大力扶持,是苏联外交的核心。在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各路军阀中,奉系和皖系残余是亲日派,直系军阀与日本关系最差但其同时对苏联也颇为冷淡,政治倾向亲英美。因此,此时苏联的扶植对象是北方的冯玉祥和南方的汪兆铭、蒋中正(国民党内高层最反苏的许崇智、胡汉民因廖仲恺被刺案已被迫下野),积极参与筹备国民政府北伐。1925年10月10日,江浙军阀孙传芳(直系)联合皖、赣、苏、闽组成五省联军起兵反奉,并邀同为直系军阀吴佩孚出山,吴通电受14省拥戴就任讨贼联军总司令起兵讨伐奉系张作霖。这一事件使苏联对北伐态度逆转,接替鲍罗廷担任联络的季山嘉表示强烈反对北伐。蒋中正对苏联的态度变化大感意外,但他并不了解,季山嘉的态度实际上是莫斯科的意见。因为全力策划反奉战争的莫斯科担心广州国民党发动北伐,会使南方军阀吴佩孚、孙传芳腹背受敌,从而使反奉战争半途而废,最严重时甚至可能逼迫直系奉系军阀合流共同对抗北伐军。因此,刚一听说国民党有北伐计划,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就明确告诉其在中国的代表称:“我们强烈谴责北伐。”[5]。
中国共产党对北伐的态度
编辑
中国共产党支持和积极配合在广东的国民政府准备北伐[6][7]:256-257[8][9][10][11]。1926年2月,在北京,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12]:41。1988年出版的《陈独秀年谱》称陈独秀违反中共中央1926年2月北京特别会议支持北伐的决定,同年7月发文反对北伐[7],1990年代起有学者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列出证据认为总的来说陈独秀是赞成北伐的[9][10]。北伐正式开始之前,经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命叶挺筹建的以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主为骨干、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在1926年5月就已与军阀吴佩孚部交战;是年7月北伐正式开始之后,该部所向披靡,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战役中立下战功,击溃吴佩孚主力;在攻占武昌城之役中再建战功,致该部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誉为“铁军”。[12]:41[13][14][15]
誓师北伐
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
唐生智在省内斗争中兵败退入湖南省南部,畏惧与他斗争失败的赵恒惕和他的湖南军阀亲信们会推翻其统治。1926年5月,湖南代理省长唐生智归附国民政府[12]:41。在与广州政府磋商同时,唐生智也开出条件,拒绝湖南系将领指挥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支援,他主要担心的是在湖南省内战中兵败被逐出的谭延闿(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与程潜(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会趁机回省威胁其地位,最后国民政府妥协,以广西人为主的新桂系以及其核心战力—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作为增援唐生智部队。同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独立团叶挺部挺进湖南,第七军下辖之第八旅一部由桂林驰赴衡阳,揭开北伐战争的序幕[2]:31。至5月12日,第15团已抵达湖南衡阳市与唐生智部队会师。
获得北洋政府作为后援的湖南省军阀部队并未坐视其发展。吴佩孚在1926年4月任命叶开鑫为“讨贼联军湘军总司令”,进攻唐部[2]:31。并从它省军阀中拨出万余部队以“护湘军”之名协助叶。在湖南省内与叶开鑫结盟的实力派军阀,包括了湖南陆军第一师(师长贺耀组)、湖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刘铏)。在先遣队与第八军会师后,唐生智指挥反攻,并击败了护湘军部队—江西军阀唐福山,使叶开鑫歼灭唐生智部队的企图受挫。至5月28日,第8旅已全军进入湖南省。该旅随后增援何键指挥的湖南陆军第1师,在金兰寺战斗击退邹鹏振与贺耀组的联军,使唐生智在湖南省最后的据点暂时解除危机。唐生智在6月2日正式接受广州国民政府收编,其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本人出任北伐军中路军敌前总指挥。
1926年6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迅速出师北伐案[12]:41。同日,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7月1日颁布北伐动员令[3]:547。7月4日,在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陈述向北洋政府发动北伐的理由,其中提到:“统一政府不成立,则外祸益烈,内乱益甚,中国人民之困苦,亦将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中国人民将无噍类矣。”
6月初,第八军第1师朝湖南省东部湘乡市出兵、第2师朝中部的湘潭市进军、增援的第四军与第8旅则朝东部的醴陵市发兵。由于吴佩孚支援的护湘军战意不强,而湖南省军则战力不足,在7月份先是贺耀祖投降,随后第四军在泗汾镇与铁河口再次击败以护湘军。北伐军在7月11日攻占长沙,并持续朝湖南省北部推进。随着北伐军的推进顺利,在湖南省西部盘据的贵州军阀袁祖铭于8月接受了广州国民政府的收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军。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12]:41。9月,蒋介石正式誓师,称:一必与帝国主义及军阀决战,二求与全国军人一致对外共同革命,三使革命军结合国民共负责任[3]:547。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决定采取集中兵力行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歼灭吴佩孚军,然后消灭孙传芳军,最后消灭张作霖军[12]:41。初期策略是:一为联络冯玉祥国民军及山西阎锡山牵制张作霖奉军,二为联络川黔军牵制吴佩孚、唐继尧,三为中立孙传芳,四为以8万人、军饷5百万于3个月内占领武汉[3]:547。国民政府以两广为基地,以主力进军湖南省[12]:41。北伐军兵分三路:第四军及第七军各约半数共3万人由两广入湖南省,会第八军2万人主攻;第二军、第三军及第六军共3万人入江西省助攻;第一军另一半由广东省东部伺机攻福建省[3]:547。北伐初期反帝国主义运动,以英国为第一对象,日本初持静观态度,蒋亦曲意联好[3]:576。
进军湖南、湖北
编辑
北伐军在准备进攻武昌的阵地前
1927年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汉口的英国租界
1926年6月初,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第八旅分别在渌田(今湖南安仁北)和金兰寺等地击溃叶开鑫一部,双方对峙于渌水、涟水一线[12]:41。陈铭枢部与张发奎部分别由高州和琼崖两地开拔援湘。7月上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及第七军、第八军分别在安仁、永丰(今湖南双峰)地区集中后,分路并进[12]:41。第四军克醴陵,第八军三个师占湘潭,另两个师和第七军一个旅攻宁乡[12]:41。7月11日,国民革命军进占长沙,迫叶开鑫部退守汨罗江北岸。8月12日,国民革命军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第四军、第七军、第八军直取武汉;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国民革命军第三军集结醴陵、攸县,对江西警戒;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为总预备队,随主力跟进[12]:41。8月19日,第四军攻克平江,向通城进击;第七军占领浯口,向羊楼司进发[12]:41。8月22日,第八军攻克岳阳[12]:41。叶开鑫部万余人退据粤汉铁路上的要隘汀泗桥,吴佩孚急调一个混成旅和一个团驰援,企图凭险固守[12]:41。8月26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六个团发起攻击,激战一昼夜,不克[12]:41。吴佩孚亲临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双方互有胜负,湖北汀泗桥几度易手。8月27日,张发奎亲督三十五团,和叶挺独立团迂回吴军侧后,突然猛攻,占领汀泗桥。吴军前后受攻击,退守贺胜桥[12]:41。吴佩孚亲率两个师增援[12]:41。
8月30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与吴军展开激战,第八军首先攻入吴军阵地,其他各部随即扩大战果,取得贺胜桥大捷。吴军退守武汉[12]:41。9月1日,第四军、第七军逼近武昌,9月3日、9月5日两次攻城不克,遂封锁围困[12]:41。这时,汉阳守军一个师起义,吴佩孚率一部退往河南信阳。第八军9月6日进汉阳,9月7日占汉口,主力乘势进占武胜关[12]:41。10月初,武昌守军曾两次突围失败。10月8日,守卫城南的吴俊卿第三师准备投诚,10月10日,他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入城[16]:238。当日,叶挺独立团首先攻占蛇山,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昌,二万多守军全部被歼[12]:41。生擒刘玉春、陈嘉谟,至此吴佩孚在武汉军力被全部消灭[17]:12。
进攻江西
编辑
8月下旬,孙传芳见吴军濒于崩溃,决定从江苏、浙江、安徽调兵十万,会同驻江西部队两万余人,向南浔铁路沿线和江西湖北边境集中,企图截断武昌至长沙铁路,攻取湖南、湖北[12]:41。蒋于击破吴佩孚后,决进取江西,兵力约5万人[3]:550。9月1日,北伐军总司令部下令,三路进攻江西[2]:32。在江西南部,第二军第五师和第五军第四十三团协同第十四军独立第一师,从南雄、汝城等地出发[2]:32;攻占赣县(今赣州市)后,沿赣江北上。在江西西部,第三军第七、八、九师和第二军第四、六师主力出醴陵、萍乡[2]:32;连克宜春、万载、分宜,在新喻(今江西新余)与孙军激战后,分别向高安、樟树(今樟树市)进发。在江西西北部,第六军第十七、十九师和第一军第一师出通城、浏阳[2]:32;先后攻占修水、铜鼓、高安[12]:41。9月19日第六军第十九师乘势攻占南昌,遭孙军反扑,加之增援的第一军第一师又在牛行(今属南昌市)战败,乃于9月24日退向奉新[12]:41。蒋加派援军2万人。
10月上旬,第二军主力攻占樟树、丰城,第三军歼灭孙军一部于南昌西山万寿宫地区;由湖北东南部进入江西西北的第七军,在箬溪重创孙军一个师后,攻占德安,形成了围攻南昌的态势[12]:41。由于孙军回师救援,国民革命军各军又未协同,德安得而复失,第六军攻永修失利,第三军在牛行、乐化受挫。这时,第二军和第一军第二师冒然第二次进攻南昌失利,被迫于10月13日撤退[12]:41。南昌又为孙军夺回。国民革命军吸取教训,决心集中兵力先破南浔铁路之敌,尔后再图南昌,并调第四军由湖北入江西[12]:41。10月20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在第二军配合下攻克临川(今抚州),截断江西福建通路[12]:42。10月,蒋下命令进入福建部队,攻破周荫人主力后,调往江西参战;先后攻克樟树、丰城、建昌、德安、永修、抚州,孙传芳乞和,蒋拒绝[17]:12。11月2日开始第三次进攻南昌。第七军再克德安,第四军攻占马回岭,两军又在德安南面的九仙岭击溃孙军两个师,截断南浔铁路[12]:42。11月,攻克九江,南昌守军负嵎顽抗,蒋亲临督战攻克,孙传芳在江西军力被全部消灭[17]:12。永修、乐化等地孙军溃逃,在滁槎附近被歼一万五千人;11月8日,国民革命军攻占南昌,歼灭守军万余人[12]:42。蒋通电各省促人民自决[17]:12。孙军残部败退安徽南部及江苏浙江一带[12]:42。孙军大溃,精锐尽丧,为北伐以来规模最大战役[3]:550。
占领福建
编辑
孙传芳军驻福建的五省联军福建总司令周荫人部四个军三万余人,为策应江西作战,进军粤东,试图将国民革命根据地连根拔除。然而消息于进军前已透露[18]。
1926年9月,蒋命令潮汕部队进攻福建[17]:12。10月上旬,攻占广东蕉岭、松口、饶平等地[12]:41。由于周荫人于直隶出生,对闽系来说是客军而非地主,因此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决定主动出击击溃其主力,同时蒋中正也派遣李大超前至闽军中收买分化[19]。10月中旬,何应钦整合广东保安团与黄埔军校在学生作为防御主力,第一军第三师谭曙卿则作为攻击矛头,于10月9日和第十四师主力进袭击周部后方,占领永定,然后回师松口;此时,周部第二军两个师在蕉岭起义,并配合作战,歼灭周部第三军[12]:42。由于周部于福建之风评不佳,在永定战斗之役遭受国民革命军与城内民众的联合夹击崩溃,仅带少数侍卫逃出。是日,第十四师冯轶裴则于击溃闽军刘云峰旅。此役国民革命军俘虏4,000人,缴获4,000余支枪械与十多门火炮。周部第四军和第二军残部退往长汀[12]:42。10月13日,第一军于梅县松口战斗击溃刘俊、李宝珩旅,在不到一星期,周荫人主力已损近半。受此影响,曹万顺与杜起云两旅于10月17日接受国民政府收编建议,倒戈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何应钦则升任为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挥军福建。10月下旬,第十七军由上杭沿汀江两岸向北推进,在由江西入福建的第十四军第二师配合下,相继占领龙溪、晋江、莆田、永泰,逼近闽侯[12]:42。
蒋令入闽部队在攻破周荫人主力后赴赣参战,先后攻下樟树、丰城、建昌、德安、永修、抚州。11月,先后攻下漳州、泉州,福建全境平定[17]:12。12月初,自江西东部入福建的第二军第六师进占建瓯,切断福建、浙江孙军的联系[12]:42。驻福建海军第一舰队起义,于12月2日决定接受广东国民政府改编。周部驻闽侯一个旅投诚,国民革命军于12月9日占领闽侯,周部退往浙江[12]:42。东路军于12月间占领福建全省,向浙江挺进。
攻取南京
编辑
主条目:南京事件 (1927年)
行进至上海附近的北伐军
孙传芳连遭失败,求援于奉军。张作霖企图乘机夺占孙、吴的地盘,几一部接防江苏、安徽北部,一部入河南增援吴佩孚[12]:42。孙传芳收集残部八万余人,分布在沪宁铁路、沪杭铁路沿线和安徽南部地区[12]:42。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为肃清长江下游之敌,分三路进军[12]:42。中路军(分江左军和江右军)分别由湖北、江西沿长江向安徽、江苏推进,主攻南京;东路军由福建、江西分路入浙江,进军淞沪,助攻南京;西路军由湖北入河南,钳制北面之敌[12]:42。1月上旬,东路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在富阳遭孙军一部反击,退至衢县(今衢州)[12]:42。1月27日,第一军协同第二十六军反击,在龙游附近击溃孙军,2月上旬,进占金华、兰溪,继而在桐庐和富阳击败孙军,2月18日占领杭县(今杭州)[12]:42。2月底,国民革命军占领浙江全境。3月上旬,东路军开始进攻淞沪,至3月20日,一部经太湖以西进占武进(今常州),截断沪宁铁路,主力连克松江、吴县(今苏州),逼近上海[12]:42。3月21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区委员会决定于当日把工人罢工转入工人武装暴动。计其武装:手枪二百五十支、手榴弹二百枚。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激战两天一夜占领上海后,东路军才开进市区[12]:42。中路军(第二军、第六军)的江左军由湖北东部向怀宁(今安庆)挺进,孙军陈调元、王普等部相继起义,怀宁不战而下。中路军的江右军从江西境沿长江南岸东进,相继攻克芜湖、当涂,3月23日占领南京[12]:42。3月24日南京事件发生,造成英国2人,美、法、日、意各死1人。美国受伤3人,英、日各2人受伤。蒋拒绝孙传芳求和。3月底基本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军队[20]:472。